首页 >> 国家部委政策 >>审计署 >>法律法规 >> 《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
详细内容

《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审计机关的审计处罚程序,保证审计质量,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听证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三条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以下简称当事人)作出下列审计处罚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审计听证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在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后三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审计听证会:


    (一)对被审计单位处以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金额百分之五以上且金额在十万元以上罚款;


    (二)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有关责任人员处以二千元以上罚款。


    第四条 审计听证告知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


    (二)建议作出的审计处罚;


    (三)审计处罚的事实依据;


    (四)审计处罚的法律依据;


    (五)当事人有要求审计听证的权利;


    (六)当事人申请审计听证的期限;


    (七)审计听证主持人的姓名;


    (八)审计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第五条 审计听证告知书可以直接送达、委托送达或者邮寄送达。


    第六条 当事人要求举行审计听证会的,应当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向审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列明听证要求,并由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逾期不提出审计听证要求的,视为放弃审计听证权利。


    当事人直接送达、委托送达审计听证申请的,以审计机关收到审计听证申请之日为送达日;当事人邮寄送达审计听证申请的,以该申请寄出的邮戳日期为送达日。


    第七条 审计机关收到审计听证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核。对符合审计听证条件的,应当组织审计听证;对不符合审计听证条件的,裁定不予审计听证。


    第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举行审计听证会七日前向当事人送达审计听证会通知书,告知当事人举行审计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裁定不予审计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作出不予审计听证裁定书,载明理由告知当事人。


    第九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审计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


    第十条 审计听证会应当由审计机关指定的非本案审计人员主持。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审计听证会的主持人、书记员。


    主持人负责审计听证会的组织、主持工作。一般审计事项的审计听证会由一人主持;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听证会由三人主持,但审计机关应指定首席主持人。


    书记员负责审计听证会的记录工作,可以由一至二人组成。


    第十二条 当事人认为主持人或者书记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其回避并说明理由。


    当事人申请主持人回避应当在审计听证会举行之前提出;申请书记员回避可以在审计听证会举行时提出。


    当事人申请回避可以以书面形式提出,也可以以口头形式提出。以口头形式提出的,由书记员记录在案。


    第十三条 主持人的回避,由听证机关决定;书记员的回避,由主持人决定。


    主持人应当回避,需要重新确定主持人的,听证机关可以裁定延期审计听证;主持人不需回避的,听证机关裁定审计听证如期举行。


    第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审计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参加审计听证。委托他人代理参加审计听证会的,代理人应当出具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


    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代理权限。


    第十五条 当事人接到审计听证通知书后,不能按时参加审计听证会的,应当及时告知听证机关。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参加审计听证会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听证机关予以书面记载。在审计听证会举行过程中当事人放弃申辩或者无故退出审计听证会的,听证机关可以宣布终止听证,并记入审计听证笔录。


    第十六条 审计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确认无误后,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如认为笔录有差错,可以要求补正。


    具备条件的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听证会情况进行录音、录像。


    第十七条 审计听证会参加人和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以下听证纪律:


    (一)审计听证会参加人应当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发言、提问、辩论;


    (二)未经主持人允许,审计听证会参加人不得提前退席;


    (三)未经主持人允许,任何人不得录音、录像或摄影;


    (四)旁听人员要保持肃静,不得发言、提问或者议论。


    第十八条 主持人在审计听证会主持过程中,有以下权利:


    (一)对审计听证会参加人的不当辩论或者其他违反审计听证会纪律的行为予以制止、警告;


    (二)对违反审计听证会纪律的旁听人员予以制止、警告、责令退席;


    (三)对违反审计听证纪律的人员制止无效的,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第十九条 审计听证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审计听证会开始;


    (二)主持人宣布案由并宣读参加审计听证会的主持人、书记员、听证参加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三)主持人宣读审计听证会的纪律和应注意的事项;


    (四)主持人告知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有申请书记员回避的权利,并询问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


    (五)参与审计的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违规的事实、证据、建议作出的审计处罚及其法律依据;


    (六)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


    (七)在主持人允许下,双方进行质证、辩论;


    (八)双方作最后陈述;


    (九)书记员将所作的笔录交听证双方当场确认并签字或者盖章;


    (十)主持人宣布审计听证会结束。


    第二十条 在听证会举行过程中当事人申请书记员回避的,由主持人当场作出是否回避的裁定。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举行审计听证会:


    (一)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到场的;


    (二)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者有新的事实需要重新调查核实的;


    (三)其他需要延期的情形。


    第二十二条 审计听证会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根据审计听证情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听证报告。审计听证报告连同审计听证笔录、案卷材料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第二十三条 审计听证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案由;


    (二)主持人、书记员和听证参加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三)审计听证的时间、地点;


    (四)审计听证建议;


    (五)听证主持人签名或盖章。


    审计听证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确有应受审计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建议作出审计处罚;


    (二)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没有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的,建议不给予审计处罚;


    (三)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依法可以不予审计处罚的,建议不予审计处罚。


    第二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听证主持人提出的审计听证建议进行审查,作出决定。


    审计机关不得因当事人要求审计听证、在审计听证中进行申辩和质证而加重处罚。


    第二十五条 审计听证笔录和审计听证报告应当归入审计档案。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审计机关审计复议的规定》  


    第一条 为保证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审计复议机关办理审计复议事项,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审计复议机关,是指有权受理复议申请,依法对审计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审计机关。


    第三条 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向审计复议机关申请复议。


    第四条 向审计机关申请复议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包括:


    (一)审计机关作出的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缴的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等审计处理行为;


    (二)审计机关作出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审计处罚行为;


    (三)审计机关采取的通知有关部门暂停拨付有关款项、责令暂停使用有关款项等强制措施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请复议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第五条 被审计单位可以自知道该审计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审计复议申请。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六条 被审计单位申请审计复议时,该被审计单位是审计复议的申请人。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审计复议。


    委托代理人参加审计复议应当向审计复议机关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七条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审计复议,作出该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审计机关是被申请人。


    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审计复议应当书面申请。申请人口头申请的,审计复议机关应当告知其以书面形式申请。复议申请书应当写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复议请求、申请复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申请时间等。


    第九条 审计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是审计复议机构,具体办理审计复议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查、受理审计复议申请;


    (二)查阅文件和资料,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


    (三)审查申请审计复议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拟订审计复议决定;


    (四)向审计复议机关提出对《行政复议法》第七条所列有关规定的处理意见;


    (五)对被申请人违反《行政复议法》和本规定的行为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建议;


    (六)办理因不服审计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事项;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审计复议机关履行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第十一条 对审计署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审计署申请审计复议。


    对审计署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审计署申请审计复议。


    第十二条 对地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审计复议,也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审计复议。但对地方审计机关办理地方政府授权交办的事项和依照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办理的审计事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向该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对地方审计机关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审计机关或者该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审计复议。


    第十三条 对审计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第十四条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先依法申请审计行政复议。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五条 审计复议机关收到审计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审计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被审计单位;对符合法定条件,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审计复议申请,应当告知被审计单位向有关审计复议机关提出。


    除前款规定外,审计复议申请自审计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六条 申请人依法提出审计复议申请,审计复议机关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上级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其受理;必要时,上级审计机关也可以直接受理。


    第十七条 审计复议期间审计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审计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审计复议机关认为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四)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第十八条 审计复议机关办理审计复议事项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审计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


    第十九条 审计复议机构应当自复议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将审计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出复议答辩书,并提交作出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申请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答辩书、作出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审计复议机关、被申请人不得拒绝。


    第二十条 在审计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第二十一条 审计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审计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申请人撤回审计复议申请的,审计复议终止。


    审计复议机关应当将申请人撤回审计复议申请的情况记录在案。


    第二十二条 审计复议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拟出审计复议决定稿,经审计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分别作出下列审计复议决定,制作审计复议决定书:


    (一)审计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审计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审计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审计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5、审计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三)被申请人不按照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审计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审计具体行政行为。


    审计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在申请审计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审计复议机关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审计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审计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审计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计复议决定的,经审计复议机构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审计复议机关作出审计复议决定,应当制作审计复议决定书。


    第二十五条 审计复议决定书可以直接送达,也可以邮寄送达。直接送达的,以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邮寄送达的,以受送达人在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六条 审计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七条 被申请人应当履行审计复议决定。


    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审计复议决定的,审计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对审计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对审计署作出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审计复议后,又对审计复议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作出的裁决为最终裁决,申请人不得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委托代理人弄虚作假、欺骗审计复议机关、扰乱复议工作秩序或者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审计复议机关可以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第三十条 申请人逾期不起诉、不申请裁决,又不履行审计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一)维持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审计复议决定,由作出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审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变更审计具体行政行为的审计复议决定,由审计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一条 审计复议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被申请人有违反《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照该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个人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罚款不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于1996年12月16日发布的《审计机关审计行政复议的规定》(审法发〔1996〕358号)同时废止。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促进审计机关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审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是指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本级派出机构、下级审计机关完成审计项目质量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三条 审计署领导全国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工作。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工作。


    审计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事项。


    第四条 审计署负责组织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必要时,可以对其他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抽查。


    地方审计机关负责组织对本级派出机构、本地区下一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


    第五条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工作实行计划管理。


    审计署制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的计划。


    地方审计机关制定对本级派出机构、本地区下一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的计划。


    第六条 审计机关组成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组,并在实施检查前,向被检查审计机关送达审计项目质量检查通知书。


    第七条 审计机关对本级派出机构、下一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的内容是:


    (一)审计工作中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


    (三)执行各项审计准则的情况;


    (四)审计项目成果反映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成果所发挥作用的情况;


    (五)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的实施和反映情况。


    (六)其他有关审计项目质量的事项。


    第八条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主要通过检查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到被审计单位核查。


    第九条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结束后,向被检查审计机关下达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结论。


    第十条 上级审计机关认为被检查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较好的,可以给予表扬;有问题的,应当责成被检查审计机关予以纠正或者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质量问题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被检查审计机关对于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认真整改。


    第十一条 每年11月底之前,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应当将对本地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审计署。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收集、使用审计证据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

第三条 审计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以书面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书面证据;

(二)以实物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实物证据;

(三)以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证明审计事项的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

(四)与审计事项有关人员提供的口头证据;

(五)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的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六)其他证据。

第四条 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客观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

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之间有实质性联系。

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并形成审计结论。

合法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种类,并依照法定程序取得。

第五条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检查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审阅与复核。

监盘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

观察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所进行的实地察看。

查询是审计人员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的书面或者口头询问。

函证是审计人员为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所载事项而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发函询证。

计算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者另行计算。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者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项目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第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收集、取得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原始证据;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七条 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如有特殊需要,可以聘请专门机构或者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对审计事项中某些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取得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

第八条 审计人员收集的有关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的审计证据,应当由有关单位、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九条 审计人员对证据提供者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原因和日期。拒绝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十条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者有关人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应当进行核实。对确有错误和偏差的,应当重新取证。

第十一条 审计组在提出审计报告前,应当对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归纳、分析和判断,形成审计结论。

审计组对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进行鉴定,如果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一步取证。

第十二条 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来源的可靠性程度。 第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和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审计证据经过鉴定、整理后,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

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对认为必要的审计证据应当及时取证;在当时不能取得而以后审计证据可能灭失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第十五条 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有根据认为被审计单位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和其他资料的,有权采取取证措施;必要时,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帐册资料。

第十六条 审计证据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归入审计档案。

第十七条 本准则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审计署于1996年12月11日发布的《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审法发〔1996〕341号)同时废止。


  • 电话直呼

    • 13889487069
    • 客服 :
    • 客服 :
  • 关注公众平台获取政策更便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