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市关于加快生命安全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面构建生命科学创新体系和生命安全产业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产业链条完善、技术平台优势明显、发展上升态势强劲的东北亚生命科学技术创新和生命安全产业集聚地,服务国家战略体系建设,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现就加快生命安全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全面提升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风险防控、救治和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健康需求,紧紧把握生命科学和生命安全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挖掘和引入优质资源,积极培育生命科学和生命安全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生命科学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一批新成果,加快推动生命安全产业集聚,在国家相关创新体系和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市生命安全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生命安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培育和引入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超过100家、生产制造型企业超过300家、产业服务机构超过20家,推动一批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国家级平台。生命科学和生命安全领域创新要素集聚,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重点园区载体能级明显提升,产业服务、人才服务及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到2035年,我市生命安全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生命安全产业对我市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智慧园区运行、产城融合发展、产业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城市科技、产业乃至城市形象的新名片。相关产业氛围、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厚,集聚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生物3D打印等前沿领域拥有技术主导权,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聚集和培养一批优秀创新人才、顶尖人才,成为国际生命科学前沿尖端技术应用加速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安全产业集聚地。 二、重点发展领域 (一)大力发展细胞治疗技术。积极培育和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企业,打造包括存储、研发、生产、运输、治疗、装备等在内的细胞治疗全产业链。支持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免疫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关注细胞治疗在抗病毒、抗炎症、组织再生、抗衰老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和临床转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流行病学、癌症治疗、免疫调节、器官退行性损伤修复等医学难题研究,重点关注骨关节炎、脑卒中、小儿脑瘫、心脏病、糖尿病、脊椎损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整合优质临床资源,推进干细胞治疗产品和服务开展临床试验。 (二)积极扶持基因检测和治疗产业。推广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重点发展分子病理诊断、传染病的快速精准诊断等领域产品,特别是对于重大疫情或难以体外培养的病原体,积极采用基因检测技术,通过微生物核酸的扩增和测序实现高风险人群发病前预防、快速检测细菌感染、快速诊断病毒感染、发现新病种等目的。引入国内外优质生物技术资源,不断丰富并增强我市在基因治疗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重点关注癌症、血友病、心血管疾病、传染病等治疗领域产品研发。 (三)推动人用疫苗产业升级。鼓励企业重点开发尚未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疫苗新品种,基于消费升级需要的多联多价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疫苗产品。提高针对突发疫情疫苗的研发水平,积极引进流行性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预防性疫苗品种,重点支持疫苗企业参与新品种疫苗研发,争取更多企业产品生产基地落户我市。支持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加速重大疾病疫苗研发进程。 (四)加快培育生物药产业。重点关注自主创新、市场需求大、临床急需、国外成熟但国内相关品种较少的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治疗领域,以及抗病毒类抗体和重组蛋白药物研发。支持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偶联小分子药物或免疫毒素等新型抗体药物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关注抗体治疗领域,支持我市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康复者血浆抗体治疗试验。抓住国内生物类似药发展机遇,支持企业发展医药CMO(合同外包生产)业务,吸引更多生物药创新企业研发和生产基地落户我市。 (五)丰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移动式X射线机、数字化床旁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鼓励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除颤仪、监护仪等重症监护治疗设备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支持高值医用耗材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人工关节与骨科植入物、种植牙与口腔植入设备、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可降解血管支架、血管及造影导管等各类植介入医疗器械。加大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试剂、血液检测配套试剂、诊断仪器设备等重要产品的开发。支持化学发光技术、高通量流式荧光技术、微流控芯片、液体活检等新诊断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新型血液净化吸附材料及其相关产业,重点发展治疗肝衰竭、肾衰竭、脓毒血症、阻断肺炎炎症风暴的精准高效血液净化吸附材料,加快相关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和临床实验。支持纳米抗体筛选制备平台技术及其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包括关键原料及产品生产、治疗过程质量监控、临床配套管路设备系统、床旁快速检测等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条。构建较为完善的生物3D打印产业体系,重点关注医疗植入物、医疗模型、仿生组织修复、个性化组织、功能性组织及器官等应用领域,加快提升生物3D打印工艺技术水平,积极搭建工艺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 (六)加速推进防疫防护用品产业发展。加快医用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和消毒杀菌等防护产品及原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鼓励对现有产品、新增产品在材料和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产模式,研发新型防护系列组合产品。补齐短板,延伸防疫防护用品上下游产业链,重点支持聚丙烯、聚乙烯等化工原料及熔喷布等无纺布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保障下游医用防护用品企业生产需要。支持企业研发额温枪、红外热成像测温仪等智能测温设备。鼓励研发和生产负压救护车等应急救援医疗设备。 (七)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加速推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重点支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医用智能传感器、生物芯片与植入式芯片、可穿戴设备与健康监测产品,研制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的心电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仪、血糖血氧监测仪。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5G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医工结合创新。支持利用互联网医疗填补卫生健康和救治领域薄弱环节,积极利用互联网医疗开展防控专业知识推送、人员信息采集、应急工作视频云会议、专家防控教育与培训、云影像诊断、在线视频问诊等服务内容。 (八)提升治疗药物产业发展水平。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全市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企业发展,推进海洋生物药用成分提取、分离与结构改性及微囊稳态化等新共性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耐药性细菌、病毒感染、慢性病等重大常见多发疾病的创新药,支持创新药企业的新品种在我市产业化,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对市场品牌效应好的化学仿制药品种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利用长兴岛、松木岛化工产业园区产业基础,审慎发展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产业。发展现代创新中药,支持具有产业优势的中药品种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平台,普兰店区依托重点企业建立国家中医药现代化创新产业基地。支持中医药企业研发抗病毒品种,积极挖潜中药品种资源,开展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鼓励企业在质量标准、临床评价、机理阐释和理论创新等领域提升研究能力,加强新型制剂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加速推进中药饮片工业规范化、现代化,支持中药配方颗粒领域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依照《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要求,深度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加强产城融合,围绕东北亚生命科学技术创新和生命安全产业集聚地建设需要,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其他地区结合区域特点,谋划生命安全细分领域发展。 金普新区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推动医疗设备、康养装备、人工智能、体育设备、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防疫防护与生命健康产业,利用现有疫苗、植入式医疗设备生产优势,打造新技术、新产品临床应用转化基地和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贯通防疫防护产品产业链条,加快无纺布产业发展,建设成为水平一流、体系完整的防疫全产业链地区。积极探索发展数字医疗、健康食品及康养修复、体育健身、医疗健康旅游等新兴产业。 旅顺口区围绕生命科学最新领域,着力推进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人用疫苗等生物制药,以及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前沿生物技术的研发创新,承接新技术、新产品临床应用转化的高端医疗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健康教育、医疗康复、医养结合等新业态,并推动其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研发创新优势,深耕“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送达”细分领域的特色发展方向,建设研发总部基地,重点关注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检测、抗体治疗、生物新材料、生命科学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微流控芯片、器官芯片等领域的研发创新。推动生命科学和生命安全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长兴岛经济区利用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优势,打造国家级新药研发、孵化基地,形成从原始创新、中试研发到企业孵化的药物创新产业链。围绕抗生素、多肽、靶向药、干细胞等领域,形成医药及医药中间体产业集群。 (二)加快骨干企业培育和引进。通过聚焦重点企业,集成政策优势,集中产业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重点培育扶持具有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实施“大品种战略”,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影响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优势显著、规模效应强大、品牌形象鲜明、具有较强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的优势企业。鼓励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治理结构健全、行业市场前景看好、成长优势明显的本地企业在各级资本市场上市发展。 (三)鼓励创新驱动和科研成果转化。搭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和服务创新链,鼓励全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临床试验机构联合企业形成源头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链;支持全市技术检测部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行业协会、技术审评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相关企业、第三方认证机构等组建服务创新链。组建重点领域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研发和人才高地。加快细分领域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微流控芯片、器官芯片和新型血液净化吸附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抢占细分行业国际领先地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探索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病原性微生物防治研究水平,增强区域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等的研发能力。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大连市医药研发公共数据平台、大连药品医疗器械产业专利数据库和大连市生命科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和共享。 (四)推动医疗、医药、康养产业联动发展。鼓励我市医疗机构联合企业、相关部门等形成应用创新链,共同建立产、学、研、医、政协同的创新发展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加强临床前研究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新药筛选、新药安评、实验动物等临床前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积极关注国家药品、医疗器械采购政策变化,支持我市创新产品在本地的临床应用。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新产品的临床应用试点基地,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积极申请新技术、新产品临床转化、推广应用试点的国家级资质。依托我市丰富医疗资源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健康医疗、健康旅游、健康信息与管理等产业。鼓励重点地区着力打造一批以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为特色的高端医疗机构集聚的国际化医疗服务中心。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国外优质项目招商力度,引入全球生命科学创新资源,对接国际知名专业园区运营商、国外生命科学行业协会等,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吸引全球知名药企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深入开展东北亚产业合作交流,发挥我市与日韩的贸易优势,深耕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康养、生物制药市场,强化精准对接,推进深化合作。探索在医疗医药生命健康产业加强大连与日本的深度合作机制。 (六)宣传打造产业品牌。以举办行业高端峰会为抓手,大力开展大连市生命安全产业整体品牌塑造工程,开拓国内外专业机构资源渠道,积极链接国内外优质行业、专家资源,在我市举办产业峰会、高峰论坛、药品交易展览会、新产品发布会等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大连生命安全产业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专门推进机构,强化责任落实、上下联动,形成我市加快生命安全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机制。组建由科技、医学、产业、投融资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大连市生命安全产业咨询专家委员会。筹建市级或县级生命安全产业发展推进机构,作为政府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负责推进区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项目孵化、产业化服务、园区开发、运营管理、投融资等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加快专业人才引入和培养。重点聚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微流控芯片、器官芯片、3D生物打印和合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广泛引入全球专业人才。构建多层次产业人才体系,依托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等,加大对国际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的吸引力度,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培养生命安全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和技术工人。强化支持人才创新的激励措施,加大对辽宁籍和大连籍产业高端人才回连发展的吸引力度,真正打造高端人才集聚、人才活力迸发、平台适宜发展、生活宜居舒适的产业人才高地。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紧推动大项目落地落实见效。整合全市生命安全产业企业资源,发挥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聚焦本地生命科学关键领域,支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全市生命安全产业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研究设立产学研合作风险基金、奖励基金,为创新研发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生命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融资支持。 (四)加大产业政策支持。探索国家政策先行先试,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医药行业改革措施在我市试点实施,加快制定配套实施细则,推动政策早日落地。统筹我市现有产业政策和资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生命安全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在医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加大招商引资政策支持,在企业落户、固定资产投资、场地租用和购买、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应急防疫药品、医疗器械科技专项扶持和快速审批绿色通道,推动防疫防护用品加快研发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