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辽宁省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支撑技术(第一批)指导目录的通知

各市水利(水务)局,厅直各单位,厅机关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和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支撑我省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建设工作,为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长制建设提供创新、适用、现代化新技术,推进我省水利工程建设,按照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水技推〔2012〕18号)要求,经专家评审、省水利科学技术委员会评议,形成《辽宁省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支撑技术(第一批)》指导目录,现印发给你们。

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在河道综合治理、河湖长制建设及其他水利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规划编制,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加大对所推荐技术的应用,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升我省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

实际工作中如有相关意见和建议,请予及时反馈。

联系人:刘和平   刘浩然

联系电话:13709839503(615089)   15840445988(651988)

 

附件:辽宁省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支撑技术(第一批)指导目录

 

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辽宁省推广工作站

2020年3月31日

辽宁省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支撑

技术(第一批)指导目录


一、河流生态治理保护设计

(一)技术简介

2018年颁布实施《河流生态治理保护导则》(DB21/T3068-2018),出版专著《河流生态治理恢复保护集成技术研究与实践》。

治理技术包括:河源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沿河植物带工程设计、植物带辅助工程设计、生态湿地工程设计、入河排污口整治设计、生态疏浚工程设计、河湖连通与生态补水工程设计、封育保护设计、生境保护设计、监督管理与监测设计等。

(二)主要性能指标

对河源区,提出封禁、封育、退耕还林还河等措施的位置、规模、型式及工程量等;沿河实施植物带工程,提出沿河植物带范围、配置型式、植物种类、苗木规格、种植方式、栽植密度、工程量等;生态湿地宜布置在地形及水资源条件适宜的区域,以及有水环境、生态环境改善需求的排污口、支流口、入库口等区域,包括生态湿地总平面设计、竖向设计、蓄(引)水工程设计、植物配置设计、附属工程设计等,并提出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生态疏浚工程宜布置在排污历史长、河道淤积物较多、水污染较重的入河排污口及历史遗留且无法确定责任人的非法占河垃圾等处,提出生态疏浚位置、范围、深度及处理措施;另外还研究提出入河排污口整治措施、生态补水措施设计等内容。

总结了不同区域、不同河段、不同规模、不同健康状况参考河流生态治理模式。提供了河流生态治理保护设计参考的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种类。

对施工及管护做了详细说明,包括施工条件、施工导流、施工及管护、施工总布置、施工总进度及技术供应等。

此外,对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工程投资、实施效果评价等均做了规定。

(三)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成果在辽河干流、大小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河流生态综合治理、石佛寺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及60余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二、蜂格护坡技术

(一)技术简介

蜂格护坡系统是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在传统土工格室基础上提高与完善,并针对护坡形成的一整套系统技术,包括材料技术、产品技术、工程设计技术与施工技术。自主编制的诸多企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技术属生态护岸领域,适用于江河护岸、坝体护坡、道路护坡、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生态护坡。

(二)主要性能指标

本技术主要技术参数指标:

六边形网格,短边≥30mm;

片材氧化诱导时间≥400min;

紫外线抗老化性能保持≥75%;(550W/m2,150h)

热膨胀系数≤230μm/(m·℃);

片材(开孔率)透水率8-10%;

限位件:承载面宽度≥40mm,套筒、夹持臂长度≥50mm;

连接件(处)抗拉强度≥20KN;

全部组件环保检测合格;

焊缝抗拉强度≥18KN/m;

片材抗拉强度≥20KN/m。(选片材孔集中处整片拉伸)

(三)推广应用情况

案例1:哈尔滨松花江群力段,主河道迎水坡植物与蜂格护坡系统结合抗冲实验。

(1)原坡体现状  原堤坝迎水坡采用混凝土块衬砌而成,易受冻胀而引进后期破损而影响护岸功能,而该段属城市景观带,市民对生态绿化有较高需求,已建成刚性护坡无法实现。

(2)实施内容  在原混凝土块上按设计钻孔,将150mm高、445mm焊距蜂格网满铺并锚固,填充200mm种植土,铺设成品草皮养护。

(3)工程效果  2013年5月仅20天时间完成8000m2蜂格护坡系统施工,2014年松花江遇洪水侵蚀20余天,撤水后坡体表面完好,未出现植被流失、滑坡脱坡现象,只是植被泛黄,次年植被恢复旺盛如初,植被根系与蜂格网片材孔的穿插缠绕形成强大的固着力实现对水流的抵抗能力,蜂格护坡系统在本次实验中的护坡效果得到验证。

案例2:内蒙古呼和浩特奎素沟防洪堤,实现防洪与景观双重功能。

(1)原工程现状  防洪堤为填方,原设计为格宾石笼满铺,即将开工遇采石场关停,石料价格大幅上涨,造成工程成本提升,而且甲方提出了坡面绿化要求。结合以上问题,用蜂格护坡系统进行防护,实现防洪与绿化两项目标。

(2)实施内容  大坝填方整形后,坡底采用格宾石笼固脚,铺装150-445蜂格护坡系统120000m2,填充种植土并撒播草种,形成无工程痕迹的自然防洪堤坝。

(3)工程效果  2017年6月不到两个月完成施工并进行草种撒播,后期植被长成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与周边草原融合自然。

案例3:湖北江陵生态河道整治,属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性项目。

(1)原工程现状  该项目是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部

分,河道位于村中,坡体受水侵蚀塌落堆积形成淤堵,断面欠规范。

(2)实施内容  2016年11月对原河道边坡按设计开挖整形后,进行蜂格网铺装25000m2,回填种植土并撒播草种,施工周期一个月。

(3)工程效果  工程结束后2个月植被景观效果显现,与周边民居协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后期雨季抗冲能力也得到印证。

案例4:黑龙江前进农场农田灌排渠治理,解决原混凝土现浇或石板铺装的后期冻胀破坏及对水质的破坏。

(1)原工程现状  该项目位于建三江水稻种植区,九月末施工周期紧,混凝土固脚施工难度大,原混凝土衬砌后期冻胀破坏大。

(2)实施内容  对原渠道按设计整形,全断面采用蜂格护坡系统铺装26000m2,原土回填夯实,施工周期仅23天。

(3)工程效果  解决北方水稻渠道撤水后,土体含水量大,施工周期短等问题,采用柔性一体网格整体快速治理,完成断面形状,抵抗冻胀,同时原土回填节省材料成本也更符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

三、BSC生物基质护岸护坡生态修复系统

(一)技术简介

BSC护岸护坡生态修复系统即为采用BSC生物基质混凝土(BSC是Biology Substrate Concrete的英文缩写)为基础进行生态系统修复的系列技术总成,本技术解决了水利工程中传统水泥混凝土技术缺乏生态效益和传统绿化方式不能保障安全效益的矛盾。BSC生态修复技术平台通过专有配方获得高强度的大骨料水泥混凝土骨料层满足水利工程措施的安全要求,通过富含专有的BSC活性菌剂的基质保证植被在具有连续孔隙的水泥混凝土骨料层中生长良好,通过工程措施使得大骨料层和基质完美结合,满足水利施工和植被生态恢复的要求。技术系统组成主要有三部分:骨

料层、生物基质层和多样植被层,三者互为融合,缺一不可。

本技术主要应用在生态型护岸护坡护底、老旧护岸护坡免拆除生态修复、河湖滨海抗冲型植被修复、黑臭水体治理、山体高边坡生态修复等领域。

(二)主要性能指标

关键技术为“BSC生物基质混凝土”,一种动植物相容型混凝土,相当于是整个河岸护岸生态修复系统基础平台。其主要功能:一是骨料层有足够的抗压强度满足河岸、堤坝的基本堤防安全要求;二是在骨料层之内可以生长花草等植物,进而诱导昆虫恢复,使得整个工程区域食物链逐步建成,满足生态修复植被恢复需求。是一种可以在适当部位替代传统混凝土、浆砌石护岸护堤的环境友好型生态技术,可应用在各种类型边坡、路堑、堤坝等需要进行植被恢复的工程体或区域。

(三)推广应用情况

国内目前除西藏、青海、甘肃等少数省、自治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域,都有规模化应用。本公司拥有各种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下的技术方案及植物配置方案。

部分案例名录如下:

广东潮州市韩江南堤综合整治工程——刚性护岸护坡生态修复工程,2018年;

河南川县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护岸项目,2017年;

内蒙古兴安盟察尔森水库近坝段崩岸应急治理生态护岸工程,2016年;

长江干堤宜昌城区段老旧硬化护岸生态恢复工程,2015年;

海南省三亚大隆水库生态护岸工程,2015年;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桑树坝防洪堤生态护坡、护岸工程,2014年;

陕西汉江安康城区段东坝综合整治工程生态防护项

目,2013年;

安徽省歙县杨之河桂林镇一桥-二桥生态护岸工程1—3标,2012年;

安徽省铜陵市黑砂河综合治理生态护坡工程,2010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滨水岸原生态修复,2009年。

四、充填砂浆结石(JCRY)技术

(一)技术简介

冲填砂浆结石技术,简称JCRY技术,采用现场搅拌的水泥浆或水泥掺合料的混合冲砂,形成一次混合浆,再通过混合器二次混合后的砂浆,直接冲填到堆石体中,最终形成以堆石为骨架,砂浆为胶结的人造岩体。也可以简单地理解JCRY技术是将搅拌站搬到了施工现场,现场搅拌直接入仓的一种特殊工艺。

(二)主要性能指标

本技术工艺流程包括:(1)模板安装或砌筑;(2)石料填筑;(3)浆砂混合冲填;(4)质量检测;(5)形成冲填砂浆结石体。

本技术具有下列优势:

(1)质量优

冲填砂浆结构的容重在2300kg/m3-2500kg/m3之间,冲填砂浆结构自身防渗,其透水率q<1Lu。

(2)使用常规机械设备

所用设备为:自卸汽车、装载机、挖掘机、皮带输砂装置、水泥浆搅拌机、泵车、特制浆混合器,全部为常规施工机械。

(3)石块要求低

所用石料可以是开采的毛石或天然级配的卵石。采用细砂冲填时,石料最小粒径不宜小于40mm;采用中细砂冲填时,石料最小粒径不宜小于80mm。石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结构断面最小边长的1/4,一般情况下,最大粒径不

宜大于1000mm。冲填砂浆结石体可采用建筑弃料,但应经过试验和论证,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4)速度快

施工过程中根据冲填作业面要求,可采用多个冲填系统同时进行。每个冲填系统内浆液搅拌、输送、冲填等各个工序连续作业,冲填速度根据工程需要随意调整。模板安装或坝壳砌筑、石料填筑、冲填砂浆三个施工工序互不干扰,可同步进行、连续循环流水作业。施工速度可达到混凝土施工速度的十几倍。

(5)造价低

结合实践经验,冲填砂浆结石工程估算造价约为100-200元/m3(是常规混凝土工程造价的1/4-1/2)。

(三)推广应用情况

JCRY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可完全替代浆砌石结构,也可替代除板、梁、柱以外的大部分混凝土结构;(2)JCRY技术筑坝占有绝对的经济技术优势,可以完全替代各种重力类坝型;(3)JCRY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建筑弃料中废弃砖、石、混凝土块等具有一定强度的弃料,用于建筑基础换填、重力式挡土墙建设、桥台施工、路基加固等。

该项技术已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编制完成地方标准1项;出版著作1部。

该技术已在多项建设工程中得到应用。

(1)冲填砂浆技术在除险加固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聂荣水电站1995年建成,位于西藏自治区聂荣县,坝址海拔高程4700m左右。坝(挡水坝)长58.6m,溢流坝长51m,最大坝高13.6m。

聂荣水电站建成后,大坝坝体和坝基渗漏严重,通过冲填砂浆的方式,共灌入水泥900t,砂子4500t,灌入砂子和水泥比例为5:1,采用打孔无压灌注,处理范围:长109.6m,最大深度13.6m,解决了坝体渗漏问题。

(2)冲填砂浆技术在本溪市西湖沟河道浆砌石挡墙护

岸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建于日伪时期的西湖沟河道浆砌石重力式挡墙护岸工程,浆砌石空隙大,质量差,如果拆除重建,占地多,采用了冲填砂浆技术进行施工作业,冲填水泥砂浆干料总和为4100t,水泥与砂子干料重量比为1:5。

(3)冲填砂浆技术在赤峰市碾子沟水坝工程中的应用

赤峰市碾子沟塘坝工程,采用六棱体埋石混凝土预制块作为坝壳,兼模板作用,内部为M10冲填砂浆结石体,水灰比1:1,灰砂比1:3,共使用冲填砂浆结石体3594m3,六棱形埋石混凝土预制块1043m3

五、新型智能液压坝技术

(一)技术简介

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就是将河道生态功能和水利功能相结合,在满足蓄水防洪的基础上,打造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水环境。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河道生态修复的实践中都离不开“修堤筑坝。

液压坝是一种利用自卸汽车力学原理,结合支墩坝结构型式,经过多方面改良,具有拦河蓄水和降坝泄洪等功能,它非常适用于城市河道整治和景观工程的建设。它力学结构科学,安全可靠,能有效抵挡洪水冲击,同时又不影响泄洪;可利用自身坝体升降调节水流,达到处理泥沙和漂浮物的作用;弧形的扇门体结构通过溢流形成人工瀑布景观,增加城市的亮点。液压坝无论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值得推荐和使用的一种活动坝技术,特别适合河道窄、水流量小、泥沙量大、汛期较短的北方河流。

(二)主要性能指标

液压坝具有如下特点:自动化程度高,挡水高度任意调节,可实现现地与远程控制;跨度大,坝体长度不受限制;在洪水量暴涨且失电状态下可迅速降坝行洪;外形美观、形成瀑布景观或水帘长廊;投资少,工程量小,操作简单,耐用性强,维护成本低。

在河道生态修复中,液压坝具有蓄水防洪、净化水

质、涵养水土、打造人工河道生态系统、灌溉、美化环境、营造良好居住的水环境、休闲旅游、带动周围经济发展等功能。

(三)推广应用情况

液压坝技术先后应用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梅河综合治理工程10座、栾川县伊河上游水污染防治工程、内蒙古大黑河防洪景观工程、兴县汾河综合治理工程、天镇南洋河核心区生态修复工程、合肥滨湖新区北涝圩环境治理工程及徐河排涝泵站工程、延河治理工程、郑州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遵义湘江河拦河景观工程、焦作大沙河灵泉湖调蓄工程、南漳县蛮河城区段水环境治理工程、大同市桑干河固定桥、大同市御河等工程中,获得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六、堤防隐患时移探测技术

(一)技术简介

堤防隐患常见类型有裂缝、渗漏和洞穴。高密度电法作为目前堤防隐患探测中的主要方法,兼有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综合勘探效果,且具有点距布设灵活、数据信息丰富,工作效率高、可实现连续测量等特点得以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该方法体积勘探效应与异常扩散效应明显,对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低可探性地球物理特征的堤防隐患,通过一次性探测达到对隐患体的精准定位较为困难,更无法捕捉到隐患的生成、发育及演化信息,满足堤防隐患探测工程中对隐患风险的快速排查、预报及预警。

98洪水后,为突破传统堤防隐患探测的技术瓶颈,并随着检测到监测思路的转变,高密度电法成为最早引入并应用到工程勘察领域的监测方法。时移电法则是在监测思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探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地质缺陷,更是以介质物理参数变化为研究对象,实现对隐患的产生、发育、成长乃至整个生命周期的追踪,有效地对隐患时空演变特征做出诊断。目前,时移探测方法已拓展有时移地震法、时移电磁法、时移电阻率法等。针对低可

探物理背景下的堤防隐患,开展多期、连续性观测的时移高密度精细探测,洞悉不同时刻堤身介质物性动态演化特征;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开展隐患异常发育过程的追踪,评估隐患险情灾变的可能性,实现隐患险情的快速定位、预警已成为时移动态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主要性能指标

时移高密度电法是二维高密度电法加一个时间序列的表征,即ρ=(x, z, t)或ρ=ρ(y, z, t),也称为准三维高密度电法,其基本原理与二维高密度电法一致,观测方式则实现了由一次性探测到连续、智能监测思路的转变,同一条剖面(排列)或多条剖面在保持其电极位置固定,观测系统、装置类型一致的前提下,通过不同时刻的基础数据采集,且以初始观测数据反演建立的模型为背景模型,引入空间域和时间域上的正则化,对后期及多期观测数据的反演模型与背景模型进行差值法或百分比变化数据处理—反演,分析不同时刻介质电阻率的差异特征,探究外部地质环境影响下,地下介质物性随时间的动态演变规律,持续监测捕捉隐患异常的产生、发育、成长信息,并对其性质、特征做出定量分析与研究,对隐患险情灾变的可能性做出评估,实现对隐患异常的早期探测及演进过程的追踪。

当堤防内部无隐患存在时,其电阻率百分比变化反演成果无明显的正、负相关区;当堤身存在非充填性裂缝时,反演图像则呈条带状或椭圆状正相关特征;当堤身存在洞穴隐患时,反演图像会呈现出小范围、规则变化的正相关特征;当堤身局部筑土存在土质松散或密实性较差缺陷且受到江水散浸,其电阻率百分比变化影像则会呈现出一定范围的负相关特征;当隐患异常体含水,同样则表现为负相关变化。通过分析两期或多期电阻率的差异变化(规模、强度等),实现堤防内部隐患的精细探测及演化趋势分析。

(三)推广应用情况

(1)洪湖长江干堤413+100—413+400堤段时移高密度电法示范应用

结合堤防工程实例对时移高密度电法动态探测技术开展了方法技术示范验证;针对堤防线路长、隐患具隐蔽性、突变性、持续性及低可探性,从观测系统、反演成像技术角度评估了时移探测技术在隐患险情灾变动态探测中的可行性。

(2)湖北省公安县官支河左岸桩号9+240~9+478堤段渗漏探测

结合具体的堤防隐患(渗漏)工程探测,在测线布置、观测系统设置、资料处理、反演技术等方面对时移高密度电法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明。通过对官支河左岸桩号9+240~9+478堤段渗漏点查明应用效果及验证分析,说明了时移高密度电法在堤防隐患探测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七、地表水生态环境感知网技术

(一)技术简介

该系统由水底观测系统和立体观测系统组成。水底观测系统由小型无人岸基站、水下光缆站、水下接驳盒及多种水下观测仪器和水密接插件等组成,立体观测系统则由垂向刚性结构、缆线、近水气界面下方和上方的多种测试仪器组成,通过对水底观测系统和立体观测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对江河湖泊水体进行大范围、全天候、长期、连续、实时的自动化原位观测。

该系统线上平台可整合建设地已有观测设备及系统,并在远程控制中心、移动平台等实时查看各硬件设备的环境参数、状态数据和设置参数等。

(二)主要性能指标

水上装机平台站主要由湖底观测系统、立体观测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湖底观测系统由湖岸基装置、水缆、接驳盒、各种功能数据检测单元组成。监测系统由各项水质监测仪器组成,如水质多参数监测仪、气象监测仪、营养

盐监测仪等。监测参数可达10-30个,可选参数为常规五参数(温度、pH、电导率、溶解氧、浊度)、COD、TOC、BOD、蓝绿藻、叶绿素、透明度、ORP、氨氮、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磷、总氮,风速、风向、气温、湿度、PM2.5、PM10、气压、流速、流向、水位等。岸基站相当于一个桥梁,一方面负责将交流市电整流成直流电供给水下监测系统,另一方面负责传输水下观测系统和远程监控中心之间的信号。水上浮标站包括浮标体单元、数据检测单元、通信单元、卫星定位单元、供电单元、防护设施组成及软件系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长期定点、稳定可靠、实时监测水文、气象、水质和生态等参数的监测系统。水质参数可按需选取包括温度、电导率、浊度、pH、溶解氧、高锰酸盐、氨氮、总磷、总氮、叶绿素等;标准产品可监测参数为温度、电导率、浊度、pH、溶解氧。气象参数主要为:风速、风向、气温、湿度、PM2.5等。

(三)推广应用情况

吴江水生态感知网项目。吴江水生态感知网项目基于本公司先进的物联网传感技术,合理布局、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可实现对吴江东太湖水域,江浙交界处、水源地(备用水源地)、大浦河等范围内水生态全天候、长期、连续、实时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自动化观测。在此基础上,吴江水生态感知网二期工程为监测吴江区域内江南运河、吴淞江、大浦河、太湖、苏申外港、南参等等重点保护区中的94条河湖、141个观测点。吴江水生态感知网工程项目建设从整体上提升了环保信息采集、收集的数字化水平;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了环保行业内部及社会相关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缝连接,有效消除信息孤岛;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可以实现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从而实现环保系统整体工作的优化;降低了单项应用成本。

八、辽宁省河(湖)库健康评价技术

(一)技术简介

以维持河湖(库)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辽宁省河流、湖库的特点,以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基础,首次提出了涵盖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水生物及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河湖(库)健康评价技术,通过对不同河流河段、湖库分区的调查监测数据,开展健康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健康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本技术能够对河湖健康状况作出及时判断,为管理者或决策者对生态治理提供思路与依据,避免长期各种因素对河湖生态健康的破坏,最大程度上减少各种因素对河流健康持续发展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避免河流治理与恢复所需要的巨大资金,综合效益显著,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突出。

(二)主要性能指标

构建了河湖(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赋分值标准、权重赋值及健康状况分级标准。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分为活力性、清洁性、完整性等三个亚目标层,权重分别为0.4、0.3、0.3。活力性包括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两个准则层,清洁性包括水质、水生物两个准则层,完整性包括社会属性准则层,各准则层共包括16个指标。

湖库健康评价分为活力性、清洁性、完整性等三个亚目标层,权重分别为0.4、0.3、0.3。活力性包括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两个准则层,清洁性包括水质、水生物两个准则层,完整性包括社会属性准则层,各准则层共包括17个指标。

河湖(库)健康评价分为5个等级。第1等级为理想状况,得分为80~100分,称为蓝色河湖(库);第2等级为健康,得分为60~80分,称为绿色河湖(库);第3等级为亚健康状况,得分40~60分,称为黄色河湖(库);第4等级为不健康状况,得分20~40分,称为橙色河湖(库);第

5等级为病态,得分0~20分,称为红色河湖(库)。

本技术填补了国内河湖(库)健康评价的空白,可为评价及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如下特点:①提出了评价河段(湖库区)划分原则,通过分段(分区)评价,能够充分反映河湖(库)不同空间尺度健康状况。②构建了河湖(库)健康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设定了必选与可选,能够突出重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普适性和科学性,且指标权重能够反映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评价方法及标准可行且简单有效、易于操作。③通过分段(分区)评价结果,能够认清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河湖健康的生态治理保护提供了治理方向。

(三)推广应用情况

采用本技术在浑流域为重点范围的5河(浑河、太子河、社河、海城河、牛河)、4库(大伙房水库、石佛寺水库、窝水库、棋盘山水库)、1湖(卧龙湖)等范围进行了应用,通过对河流不同河段、湖库不同分区的健康调查评价,分析确定了河流、湖库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及对策,为相关部门对河湖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了方向和科学指导。

九、堤防工程智慧管理云平台技术

(一)技术简介

堤防工程智慧管理云平台技术是面向工程管理单位的智慧化管理实现技术。针对堤防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智慧感知、水情测报、模型模拟、工程安全管理、动态监测、巡查管理、维修养护等工作内容,按照“系统统一、智能便捷”工作理念,引入到堤防的工程管理之中,有效解决普遍存在的“重复体力劳动多、智能感知不全面、智能判断不清楚、责任落实不彻底、隐患排查不全面、长效机制难建立、管理手段效率低”等难题,构建自上而下层层监督落实和自下而上主动上报反馈的纵向反馈机制,解决实时监控和智慧判断的痛点,有效提升横向和纵向深度

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主要性能指标

本技术应用云服务存储架构、容器部署框架、大数据分析、移动多终端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形式,采用堤防工程智慧管理云平台技术,实现包括:工程三维场景下动态管理、智慧防汛、智慧水调、智慧水行政、智慧闸渠等业务模块,可智慧化动态监管河道、堤防、水库、水闸等工程的运行与安全;并利用数据智能分析与报表、工程巡检、轨迹上报、二维码自动识别警告、在线决策会商、公众信息服务等功能插件,逐步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河务与堤防等工程管理模式。

(三)推广应用情况

本技术可应用到智慧流域、智慧水务、智慧库区、智慧河务等业务场景,实现更全面的感知、更丰富的服务,更整合的资源,更科学的决策,更自动的控制和应对。

部分应用案例如下:全国堤防水闸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山东德州智慧河务段管理系统;山西省黄河万家寨水务集团引黄工程经济运行管理系统;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水利工程精准化管理系统;白龟山水库管理局水利工程精准化管理系统;新疆伊犁河水利工程管理精准化管理系统。

其中,“全国堤防水闸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水利部运管司及全国各级水利管理单位,建立全国堤防、水闸安全信息采集上报与共享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分析、应用和安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堤防水闸安全运行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支撑。主要功能:水利工程数据整编、工程安全动态管理、健康状况督查考核、重大事件追踪问责、智能分析报表呈现。

“水利精准化管理系统”面向水利工程监管要求,利用物联网、移动网络、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面向项目法人的水利工程建设期精准化管理,以安全责任为切入点,

实现责任对象管理、监督检查、危险源监控、隐患排查、台账管理、事故登记等,构建自上而下监督落实和自下而上的主动上报反馈的纵向联系机制。主要功能:水利工程建设期与运行期全过程全覆盖,多层级全链条的信息沟通渠道满足内外业管理,二维码报警、巡检轨迹记录、精准定位等智能化管理,业务数据智能精准化分析,灵活可定制的可视化流程设计。














分享

  • 朋友圈

  • QQ好友

  • 微信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