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政策 >>大连(辽宁) >>行政管理 >> 甘井子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井子区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地方政策
详细内容

甘井子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井子区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作者: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政府【转载】   阅读

今日政策正文配图.jpg

各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单位:

       《甘井子区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业经区政府第十八届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井子区人民政府

2018年7月27日

甘井子区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通知》(中发〔2016〕4号)、《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17〕5号)、《中共大连市委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的意见》(大委发〔2017〕31号)精神,加快实现建设区域重点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结合甘井子区科技创新大会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企业主体、以人为本、开放合作的原则,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前瞻性布局科技产业和研发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源链,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为大连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区域重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各项创新驱动任务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二)创新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瞻性产业,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链条;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产值超1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以上。

(三)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融合,各类创新主体充满活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4亿元。

(四)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法治环境更加健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及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发展前瞻性产业

1.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牵头单位: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及各有关街道)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相关单位的科研技术和人才等优势,整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创新资源,加强与重点研发机构和大企业的深度合作,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先导型的科技项目,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明确研发方向,重点在跨媒体感知和认知智能、人机混合智能、面向大数据的群体智能、类脑计算与智能、专用人工智能系统应用、智慧城市等方向取得新突破,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集成与应用,重点在海洋、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包括无人驾驶)、医疗健康、公共安全、个性化教育、电子商务政务等领域应用示范,并形成规模化应用态势。到2020年,培育5家规模以上骨干企业,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要吸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筹建人工智能特色小镇。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支撑产业的研发、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中印IT产业走廊项目建设。利用政策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项目转移转化,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交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示范。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牵头单位:大连湾街道、南关岭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

积极顺应国际市场,通过产业向服务化转型,拓展产品类型,完善运营模式。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点关注新能源装备和深海装备研发,搭建研发、检验检测以及产业化的创新平台,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设计与研发优势,支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基地。明确研发方向,重点在全海深(最大工作水深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1000—7000米级潜水器通用配套技术及作业能力、深远海和动力浮动平台技术研究、海能源矿产开发共性核心技术装备、试采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大型LNG船、特种船舶、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等领域,提升龙头领军企业的自主设计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总包生产能力,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包能力。到2020年,培育10家规模以上骨干企业,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70亿元以上。

大连湾街道、南关岭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要引导一重加氢、大船海工、中远船务、深蓝泵业、大高阀门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发展军民融合,建设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和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智能和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牵头单位: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营城子街道、大连湾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

深入推进国家火炬计划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企业、高校院所与政府共建综合性产学研机构,服务区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通过组建区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积极对接相关领域研究的高校院所,引进关联科技成果到甘井子区转化。明确研发方向,重点加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物流装备、智能电子设备等智能装备以及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电池、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技术研发及应用。组建新能源行业协会,推动协会内部技术经济交流,着力推进先进技术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到2020年,培育10家规模以上骨干企业,智能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要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积极筹建大连院士创新基地,引进彭孝军院士的智能材料研究中心,为建设智慧型、节能型的智能生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物理基础。

大连湾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依托一重加氢、深蓝泵业、大高阀门等行业领军企业,推动第四代核电快堆、高温气冷堆等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主蒸汽隔离阀、电动球阀、控制棒组件用芯块等设备和部件的研制。突破CAP1400核主泵关键部件制造,双钨极高效焊接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核用硼材料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营城子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要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研发中心建设,围绕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加快建设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突破锂离子动力电池高性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化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4.生命健康领域。(牵头单位: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营城子街道、周水子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科协)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的研发和技术优势,规划建设癌症机器人靶向治疗国家级工程中心、大连市生命健康研究院、生殖健康创新研究中心、基因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明确研发方向,重点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四个领域,引领发展以精准化、数字化、协同化、一体化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构建全链条、竞争力强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突破新药靶向治疗、新释药系统、新型制剂、安全性评价、新药临床评价、药物一致性评价等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加强数字化诊疗设备、植(介)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仪器、便携式/小型化移动医疗装备及检测产品等的技术攻关;发展健康管理、智能康复辅具、健康营养食品、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新型健康产品;推动“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等新业态发展,建立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个体的继承和健康服务模式,到2020年,培育5家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和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健康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积极筹建癌症机器人靶向治疗国家级研发中心,与营城子街道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及美罗药业、三仪制药等行业领军企业,搭建孵化、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

周水子街道积极筹建元和健路基因检测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生命健康大数据平台,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建设基因检测科普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疾病精准诊断、精准检测。

(二)持续推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5.节能环保领域。(牵头单位: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革镇堡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城建局、环保分局)

持续推进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大连市完全资源化城市生活垃圾气化发电系统设备工程实验室的示范作用,组建相关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明确研发方向,重点推进工业领域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有机物资源化利用等,突破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培育2家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和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积极筹建哈工大能源与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支持中环凯茵生态环境发展(大连)有限公司、大连惠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开放创新,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科技资源对接,推进国内先进地区在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投资落户。要吸引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共建研发平台和孵化平台。革镇堡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要支持环嘉集团、东泰环保等行业内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

6.新材料领域。(牵头单位:大连湾街道、营城子街道、辛寨子街道、甘井子街道及其他相关街道,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

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面向能源工程、航空航天、船舶交通、军工兵器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大力发展国家重大工程急需新材料以及产业升级换代和前瞻性产业所需的关键材料,重点支持甲醇制烯烃、新型催化材料、吸波材料、集成电路电子混合气、硼材料、高纯种砷烷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延长产业链。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到2020年,培育5家规模以上骨干企业,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三)积极培育创新主体

7.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各街道)

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鼓励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高校院所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实施瞪羚企业壮大发展工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科技领军企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10家产值规模超10亿元的大型创新领军企业,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8.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各街道)

实施创新主体成长倍增工程,分层级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备案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准,打造一批特色知名品牌。鼓励各类科技孵化平台引进高校院所、优秀团队的好项目来我区孵化。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

(四)完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9.培育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区经信局、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各相关街道)

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原则,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先进计算、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共性、专业、综合服务三类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创新平台运行机制,面向重大技术需求,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实力,支撑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到2020年,培育各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5家。

10.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牵头单位:区经信局、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区民政局、各相关街道)

充分发挥甘井子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带动作用,发挥联盟下各领域技术攻关小组协同创新作用,推动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建立联盟工作的体制机制,整合我区现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定期召开我区企业新项目和新技术发布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技术攻关、科技服务、市场承接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20年,甘井子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领域行业小组达到10个,联盟成员单位达到300家。

11.推进研发机构建设。(牵头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

立足科技创新全局,合理布局各类研发机构。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打造科创小镇。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癌症机器人靶向治疗、生殖健康、基因检测、能源环境、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到2020年,新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研发机构15家。

(五)进一步优化创新产业布局

12.积极推进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商务局)

全力构建以各工业园区为核心、以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为重点创新基地、以各类研发机构、创业孵化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与产业布局。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作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将生态科技城建设成为区域重点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到2020年,生态城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高于全区增速。

13.分类推进各工业园区建设。(牵头单位: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甘井子工业园区、辛寨子街道,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商务局、区发改局及其他相关街道)

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营城子、辛寨子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方式,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区域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南关岭、革镇堡、中华路、甘井子成为区域重点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中枢,是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创新创业、提升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新建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六)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4.深化产学研合作。(牵头单位:区经信局、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配合单位:区商务局及各街道)

积极推进与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等知名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以全区创新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建立产学研会商协调机制。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积极推进与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支持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与各高校院所开展专业精准合作,与大连工业大学共建文创社区。

15.建立科技成果对接平台机制。(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商务局及各街道)

深入挖掘企业承接各领域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的能力,全面对接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定期召开科技供给对接发布会并通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善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组织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到2020年,累计开展技术对接活动达到30次,推进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200项。

16.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文体局、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及各街道)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为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不断深化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培育,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形成知识产权比较优势。增强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充分实现。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奖励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申请、授权及有关的奖励力度。加强专利培训教育,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配齐专职执法人员,行政执法效能和市场监管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七)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17.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及各相关街道)

积极拓展创业创新载体平台,推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四级企业孵化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全链条的创业孵化体系。强化投融资服务,围绕创业链部署资金链,推动“孵化+投资”,培养一批创业导师,形成鼓励“双创”的体制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推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建设,支持大连工业大学建设科技园,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组建专业孵化中心。到2020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3家。

18.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商务局及各相关街道)

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在技术与专利交易、科技信息、检验检测、金融支持、财务审计、政策咨询等领域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功能、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完善“甘井子区企业运行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建立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和专利项目库等,围绕入库成果开展项目产业对接服务。支持甘井子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科技服务小组,围绕我区的主导产业,构建企业育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19.深化军民融合。(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各相关街道)

加强与国内军工集团、军工科研院所、重点军工配套企业以及其他国家科研机构、知名院校合作,支持组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连理工大学组建军民融合研究院,与我区重点发展的前瞻性产业有机融合,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搭建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研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支持组建军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军、政、企、学、研、服”六位一体的军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在军民品研发和制造中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军民深度融合新格局。

20.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牵头单位: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商务局、区发改局及各相关街道)

逐步开展国际科技资源对接,推进与国内先进地区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在甘井子区落地生根。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要以中印IT产业走廊为依托,加强与印度IT产业的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港澳台地区,加强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产业合作与创新转化平台。推动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定期举办和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探索建立起与国际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的双向孵化培育新模式。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区内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契机,汇聚主导产业转型发展的牵引力。

(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1.完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法制办)

修订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活动、科技金融发展、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体系,健全政府扶持、联动投入、经费管理、成果评价机制。探索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我区的应用。

22.全面落实争取上级相关政策。(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税务局)

全面落实中关村“6+4”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收政策。积极争取大连市“5+22”系列政策和市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争创全市首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逐一制定政策落实清单,开展政策宣讲和辅导。出台各项政策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落地。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同领导

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各项任务,统筹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定位和任务分工,加强政策、资源统筹,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形成科技部门、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和各街道等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强化区街联动,加强重点任务的统筹部署及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形成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各街道要将科技创新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逐级细化分解任务,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考核督促

创新考核模式,研究制定适合鼓励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考核体系,突出考核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创业生态、高端链接和辐射带动、体制机制和政策突破等内容,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健全发展数据统计、监测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区创新驱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组织沟通协调作用,对相关部门和街道推进和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进行综合汇总,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价;按领导小组要求对重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完成各项目标。

(三)打造人才强区

全面落实市、区现有的人才政策。制定出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奖励措施,实行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吸引政策。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人才工作统筹规划,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引进渠道。依托筹建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等引才平台功能,重点实施专项人才计划,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带项目到甘井子区创新创业。发展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民生工程,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家人医疗保障等问题,营造优越环境,保障人才安居乐业。到2020年,新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0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

(四)加大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和撬动作用,探索财政科技资金通过政策性补贴、奖励和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手段支持科技创新,有效引导社会资源成为投入主体。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支持机制,确保及时兑现各类政策承诺,满足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五)深化体制改革

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高效精简的运转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清理和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构建开放共享的政府服务体系。改进政府的准入管理,积极培育新经济形态。推进“放管服”营商环境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有效措施,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实现审批和监管有效衔接。

(六)营造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和解读,做好舆论引导,及时宣传报道科技创新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成效,提倡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对科普基地给予资金支持。大力弘扬科技人员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宽容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 电话直呼

    • 13889487069
    • 客服 :
    • 客服 :
  • 关注公众平台获取政策更便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